本篇文章2949字,讀完約7分鐘
吃住行、購買娛樂是現在旅游業的六大要素,但其實如果穿越北宋都城去開封旅游,別說吃住行了,發達的旅游娛樂條件都能感受到開封濃厚的旅游氛圍。
園林之旅很開心
宋代經濟發達,特別是北宋時期社會穩定,人們對旅游休閑的積極性很高,因此宋代朝廷為了勢利導,制定了非常充裕的度假安排措施。 其中包括節假日、應季假期、國忌假、外長就任假、晨間假等。 私人假期有婚假、喪假、病假、探親假等。 元旦、冬至、寒食三節分別放假7天,夏至、端午分別放假3天和1天,甚至皇帝生日也放假,宋代官員們年休假超過120天。 這么長的假期給了生活待遇好的醫生們越來越多的旅行休閑時間。
說起宋代開封的旅游,景點自然非常重要,除了自然風景外,還特別重視園林的建設。 有人統計,開封有名的園林有80多個,最有名的是瓊林苑、艮岳、宜春苑、金明池和玉津園等,為人們的游樂設施提供了非常雅致的場所。 部分庭園除了面向皇帝和宗室開放外,在特定節日也向普通民眾開放。 金明池、玉津園等最具代表性。
金明池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位于東京開封城外,四周九里三十步,里面有仙橋、橋面三虹、朱漆光圈楯、下列雁柱、中央隆興、駱駝峰、若飛虹的形狀。 橋頭有五殿相連的寶津樓,位于水的中央,有重殿玉宇、雄樓杰閣、奇花異石、珍鳥怪獸、碼頭、戰船龍舟,一應俱全。 每年3月,金明池春意盎然,桃色如錦,柳綠如煙,花間蝴蝶,樹上黃鸝。 金明池里還種著蓮藕,到了下雨的夜晚,人們喜歡來這里聽荷葉的聲音,所以被稱為金池夜雨,成為開封最有名的園林景點。 宋朝時有一幅畫叫《金明池爭標圖》。 這是當時在這艘比賽船上獲勝的畫面。 每年3月1日至4月8日開放,金明池允許人們免費進入觀光,屆時京城居民將傾城而出,到金明池遠足。 北宋詩人梅堯臣、王安石、司馬光等有吟誦金明池的詩。 金明池風光明媚,建筑優美,到明代還是開封八景之一。
玉津園是北宋皇家林苑,最有名的是里面飼養了多種動物,應該是最早的官營動物園。 這源于朝廷的誘惑和重視,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 4月,宋真宗敕將各國貢獻的獅子、馴鹿、奇獸列為外苑,群臣在苑中設宴,外苑為玉津園。 玉津園每年春天向全體人民開放,讓人們觀賞春天踏青,觀賞奇怪的動物。
宋代的楊侃《皇畿賦》中記載了玉津園罕見的鳥異獸:有景象仙島,園名玉津。 珍果獻夏、奇花進春、百亭千西、林間水濱。 鳥貢兮哪里? 怪獸來了什么鄉? 郊區藪已樂,山林忘了,有麒麟含仁、駿虞知義、神羊一角之祥、靈犀三蹄之瑞。 兇猛來到天竺,馴鹿貢獻了交趾。 孔雀、白鷺素雉、懷籠暮歸、喚老伴曉去。 絨毛之多是奇,盡于竹素不成紀! 根據這個記錄,玉津園飼養的動物有獅子、老虎、神羊、印度犀牛、交趾馴鹿、兇猛、白駱駝、孔雀、白鵠等,其中有幾十頭大象。
此外,開封城多為私家園林,涉及城內外,部分私家園林也對外開放,《夢薔薇錄》中說內侍蔣苑在住宅側開辟了一片農田,每年春月游玩,為人們的觀光提供了許多好景點。
購物天堂
宋朝的時候,去開封旅行,買東西也是一種體驗。 北宋采取開放的海外貿易政策,進出口貨物410多種,大量外國高質量消費品流入首都,國外進口的珍品為珍珠、象牙、香料、藥材、胡椒等天然產品,僅進口香料,其名色不下百種。 各國流通的都是本國特產,包括犀角、象牙、龍腦、香藥、珍珠、玳瑁、金銀花等。 宋代制瓷業、紡織業、礦冶業、金屬制造業發達,活字印刷術大量出版書籍的手工業發展十分豐富,從《清明上河圖》開始開封可謂店鋪林立,人流潮水般,商品紛繁,繁榮。 這為來旅游的人們提供了很大的購物便利,因為開封成了游客購物的天堂。
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寒食節三個重要節日,是旅游和購物旺季。 北宋也有春節旅游的習俗,當時每到春節,東京的鄰里之間,食物、動使(小玩意)、梳子、刷領、緞子、花、玩具等都隨著門歌跳起來。 不論貧富,玩琳宮梵宇,竟然日子不斷。 家家戶戶設宴,笑聲喧嘩。 其中關撲類似于今天的有獎銷售。 元宵節是那個時候人們購物、娛樂、旅行的狂歡節。 民眾提前做好節日準備,開封街頭,萬姓在露臺下觀看,樂人時拉著萬姓山呼萬姓千巷,無不興隆喧嘩,可見一斑。 購物也是元宵節的保存項目,最暢銷的商品是各種美麗的花燈、天街茶店,擺放燈球等出售,被稱為燈市。 從正月十四夜開始,到正月十八日為止接受燈光。 得到燈光后,市民們又出城尋找春天。 開封城外的園林山水也是人們玩耍的好地方。
寒食節與清明節相連,是宋代大型旅游旺季,趁著出去掃墓的機會,人們在山水之間玩得很開心,官員人士庶,都離開了郊外的省墓,盡了時間之敬。 車輛往來頻繁,無論城市大門還是貧富,走出城市,派對歌曲沸騰,鼓吹喧鬧的天。 當然,這個寒食節還給開封市外經營祭祀產品的商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娛樂項目很多
宋朝的時候,去開封旅行,有看的,有買的,還有更有趣的地方。 那是娛樂的地方,是讓人們開心的事。 其中的圍瓦舍是第一娛樂場所。
瓦舍是宋代的城市商業性游藝區,也稱為瓦子、瓦市、瓦店或簡稱瓦。 據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京都開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為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五十余座。 其中瓦子蓮花架、牡丹架、里瓦子夜叉架、象架最大,可容納數千人。 由此可見北宋都瓦舍之多、規模之大。
瓦房規模很大,大瓦房有十幾處圍欄。 掛鉤桿做成掛鉤或結構桿,掛鉤桿本來是彎曲的扶手,宋時指設在集市瓦房的演出架,相當于現在的劇場。 大圍場可以容納數千人,觀看公演。 這里聚集了很多百戲藝人,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絕技表演。 除了射箭、魔術、馴鹿等娛樂項目外,還有歌舞伎表演。
開封還有一點雜技表演,同樣吸引游客。 幡竿的表演難度非常大,藝人需要爬30米以上的長竿,在竿頂上做倒立、翻身、舞蹈、金雞獨立等動作。 據《宣政雜錄》記載,北宋末年,表演幡竿的江湖藝人用幾丈長竿杓坐在歌舞伎者的椅子上。 他能在10米高以上的幡竿上放椅子,不能坐,技能水平之高堪比現在。 我那時也走路。 就像現在的走鋼絲一樣,司馬光寫的是《行走》這首詩。
伎倆想炫耀,愿意衢路交。
小組長也不膩,綁竿也不膩。
天空翱翔,靈巧敏捷。
但是,皮膚尺寸不夠,會把秋天的毫米倒帶。
參差萬一,鼈粉安可逃跑。
不撈錢,身世輕鴻毛。
徒資旁觀很好,曹偶相應的獎賞。
不了解工作人員,冒著危險勞動。
詩中展示了賣藝姑娘在開封街頭行走的獨門技藝,作者深深地擔心著表演者的安全,這是許多游客的心理表現。
宋代的馴鹿更精彩,宋《開封京宣德樓前演像圖》記載了冬至前夕,東京宣德門廣場有馴鹿表演。 在馴鹿人的指令下,七頭大象來到宣德樓前,團走成數列,面朝北禮拜,可以唱歌。 觀察者很多,諸里、宗室、貴族之家,都會尖叫。 御街的游人聚集在一起,如觀賞者所編織。 《宋稗類鈔》中也記載了當時藝人們可以讓螞蟻、青蛙、烏龜、螃蟹等為觀眾表演節目,這些節目吸引了很多觀眾。
北宋時期相撲休閑比賽也很流行,看這個項目也是很多學者和老百姓的愛好。 皇宮內的娛樂演出有安排相撲,同時也作為最后的相撲場地出演節目,展現了當時相撲的普及程度。
由于宋朝的假日很多,旅游業十一人都很發達,旅游業需要交通、住宿、購物、娛樂等費用。 因此,開封人的生活呈現出豐富的繁華、閑居、充滿活力的氣氛。
標題:“宋代開封的“游購娛””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