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78字,讀完約7分鐘
培根:三大發明,改變世界
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沿線各國重要的貿易平臺,也是雙方科技交流的平臺。 中國的科學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廣泛而深入地推動了沿線各國的生產進步、文化傳遞和社會變革。 三大發明傳入歐洲后,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法變革的重要力量。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馬克思、恩格斯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創始人。 在其著名的《新工具》一書中,他贊揚了中國的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 他說:這三個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改變了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第一個是學術方面,第二個是戰爭方面,第三個是航行方面,由此又引起了數不清的幾個變化。 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改變了世界,但變化如此之大,沒有帝國,沒有學派,也沒有知名人物,比這三項發明能對人類事業產生更大的力量和影響。
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并非誕生于宋代,但這三種技術的重要改良、應用推廣、向外傳播都發生在宋代。
馬克思:三大發明,強力杠桿
革命領袖馬克思在漫長的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中,不僅關注西方國家,也長期關注世界東方。 翻開他的《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一書,在《機械、自然力與科學的應用》一節中,馬克思引用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史料,闡明了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變革、資本主義社會迅速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這里,我們可以讀到三項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發明——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 火藥粉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建立了殖民地,但是印刷術成為了新教的工具,成為了科學復興的手段,成為了創造精神迅速發展所需前提的最有力的杠桿。
為了理解他的話,這里手持長矛和劍的騎士,以戰爭為職業,是歐洲中世紀封建主的監護人。 火藥傳到歐洲后,新興資產階級用火藥武器炸毀封建城,打破騎士階層。 資本主義的興起,離不開新航路的開拓和世界市場的形成。 這當然需要指南針。 新教是近代歐洲宗教改革的產物,它的出現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縛,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精神基礎。 其中包括大量印刷先進印刷技術的《圣經》。 北宋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于13世紀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歐洲,15世紀中葉傳播到整個歐洲,成為歐洲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最重要的技術發明。
一言以蔽之,三大發明的西傳,為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重要的條件,因此馬克思說三大發明預告著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
內藤宮崎:宋代近世,文藝復興
內藤湖南是日本的中國史學家,高度評價中國自古以來流傳的文化,一生多次來中國考察,與嚴源濟、羅振玉等交往,撰寫《中國史通論》、《中國近世史》等。
關于中國的歷史分期,內藤借用西方近代史學就上世(上古)、中世(中古)、近世(近代)的三分法提出了著名的宋代近世學說。 他在《概括的唐宋觀》一文中說:“唐宋在文化性質上有明顯差異: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宋代是近世的開始?!?《中國近世史》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學、藝術、科舉等多個方面論述了宋代和以后唐代的不同。
內藤先生的學生宮崎市定先生作為東洋史的研究家而聞名。 他繼承了老師的這個觀點,發展很快。 在其《東方近世》一文中,他從交通、社會經濟、政治、國民主義、文化五個方面,分析了宋代的近世特色。 認為中國宋代已經進入近代,不僅在時間上遠遠早于歐洲,而且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歐洲文藝復興的興起和近代文明的產生。 他說,宋代社會出現了明顯的資本主義傾向,與中世紀社會有明顯的差異。 宋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飛躍、城市的發達、知識的普及,因此與歐洲文藝復興現象相比,應該理解為并行和等值的迅速發展,因此宋代是充分的東方文藝復興時代。
宋代近世學說對世界漢學界和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最近出版的6卷書《哈佛中國史》,第4卷書名是《儒家統治的時代:宋朝的變革》。 他們的觀點確實刷新了我們觀察宋代歷史和文化的眼球。
李約瑟:科學繁榮,黃金時代
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生前多次來到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說:“命運讓我以特殊的方式歸于中國文化價值和中國文明方面?!?1945年,他訪問過兩次流亡學校河南大學。 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是世界上第一部全面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通史。 他以西方人的視角,通過豐富的史料、深入的分解和東西方比較研究,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輝煌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在這本書里,李約瑟對宋代的歷史和文化說。 關于11世紀,我們仿佛來到了最偉大的時期。 雖然兩宋一直受到少數民族政權的困擾,但帝國的文化和科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維持了西方所沒有的科學知識水平,從技術上來說,宋代使唐代所設想的許多事物成為了現實。
所以對于宋代的科學技術,李約瑟發現宋代無疑是中國本土科學最繁榮的時期,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期,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閱任何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其焦點都在宋代,無論是應用科學方面,還是純粹的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李約瑟還說,如果沒有火藥、印刷術和指南針,歐洲封建主義的消失是難以想象的。 這和馬克思的觀點完全一致。
李約瑟稱贊《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其作者沈括被他譽為全中國科學史上最杰出的人物。
謝和耐:質的若干變化,近代的邊緣
法國著名漢學家、歷史學家謝和耐生前也多次訪問中國,進行學術交流,一生研究中國社會和文化。 他堅信,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中國都不能全面接受外來文化,中國走的道路都是中國化的。
他在《南宋社會生活史》一書中寫道:“13世紀的中國在現代化方面在社會生活、藝術、娛樂、制度、技術各行各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中國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它有一切理由把世界其他地方視為野蠻之國。
謝和耐的《中國社會史》一書全面地描寫了中國整個歷史的迅速發展過程。 關于宋代和宋文化,他在該書中表示: 11~13世紀間,在政治、社會、生活的各個行業中,沒有地方不表現出比以前的時代更深刻的變化。 這里不僅僅是指社會現象的一些變化,而是指質量的一些變化。 在政治風俗、社會、階級關系、軍隊、城鄉關系和經濟形態上,唐貴族之和還與中世紀中期的帝國完全不同。 新社會誕生了,其基本特征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特征的邊緣。 所以他干脆說宋代是中國的第一次文藝復興。
謝和耐所說的11~13世紀,不就是宋代嗎!
宋文化是中華文化史上燦爛的華章,是永恒不可磨滅的記憶。 隨著不經意的研究做法和注意視角的不同,人們對宋文化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 中外學者對宋文化的看法,今天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認識,但有些肯定的是,宋文化的魅力永遠值得吸引人們去發掘和研究,進而讓我們繼承其精華,發揚光大。
標題:“中外學者眼中的宋文化(下)”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7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