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69字,讀完約8分鐘
過去一年,對國家珍寶中華醫學來說,有兩件載入史冊的大事:一件是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為中華醫藥獲得最高榮譽。 第二,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習主席致函祝賀。 他在賀信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曾被冠以宋代,堪稱醫學最受矚目。 回顧中國幾千年的中醫快速發展史,北宋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發展迅速達到高峰,中華醫學也取得了空前繁榮,醫學成果輝煌。 由于朝廷對醫學的尊重、醫生們對醫學的肯定,醫生的社會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中醫的價值和中醫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加之印刷術的發達,中華醫學典籍在廣泛征集的基礎上大量整理、編輯、刊行。 其中,太祖開寶7年( 974年),以太祖年號命名,在首都完成的《開寶重定本草》一書開創了北宋歷朝校訂藥典的先河,是宋代第一本官修藥典本草,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本刻版印刷的藥學典籍,在中國中醫藥快速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李時珍之子李建元曾在《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開寶重定本草》之作人人皆指全書,醫則目為奧典之評。 如今,發揚大宋文化,以“開寶重定本草”等為代表的北宋醫學的輝煌成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
劉翰那人與《開寶重定本草》修訂小組
中藥多為植物,其中草類較多,因此常被稱為中藥。 這也是漢字藥生草字頭的原因,《說文解字》對藥的注釋是治病之草。 自從我國首部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以本草命名以來,“本草”一詞就成為中藥、中醫藥和中醫藥書籍的代稱。 所以北宋初年,由皇帝敕令、劉翰出題,在京城東京完成的第一部本草著作被稱為《開寶重定本草》。
劉翰(生卒年月不詳)出身于中醫世家,五代和北宋名醫。 根據《宋史劉翰傳》等記載,劉翰是滄州臨津人,后周顯德初年來到京城東京,向朝廷獻上《經用方書》30卷、《論候》10卷、《今體治世集》20卷,獲周世宗,被翰林醫官收藏,醫學書也為史館。 不久,劉翰又在魏衛石的主簿上加了一個公式。 北宋立國后,劉翰在新朝繼續任職,后周大將李筠舉反宋,宋太祖皇帝親征,劉翰奉命跟隨皇帝北行。 平反后劉翰被朝散大夫、鴻膾寺丞加封。 干德年間,太祖頒布詔書考核翰林醫師官,劉翰成績優異。 開寶5年( 972年),唐太宗生病,太祖命令劉翰和馬志看病,唐太宗病愈后,劉翰晉升尚藥獻上御奉獻,獲得重獎。 開寶6年( 973年),太祖敕令劉翰等修訂中醫藥典,翌年再次頒布詔書修訂,任務完成后,劉翰加官成為驗校工部員工外郎。 唐太宗太平興國4年( 979年),拜見劉翰林醫官,成為北宋翰林醫官院的一把手,并出任檢校戶部醫生。 唐太宗端拱門初年,劉翰重任尚藥奉御。 唐太宗淳化元年( 990年)再次出任翰林醫官,卻在家中病逝,享年72歲。
劉翰在太祖開寶年間修訂藥典的隊伍共有9人,除劉翰外,還有馬志、翟燊、張素、王從蘊、吳復圭、王光佑、陳昭遇、安自良,其中馬志為原神父,多為醫理、治療,劉翰同為太宗治療 剩下的7位是翰林醫官,其中張素是醫家,吳復圭寫了《金匱指微戰術》一書,王光佑是太醫,陳昭遇是醫學世家,精通醫術,治病,受過許多奇檢,長期受到朝廷的贍養和群眾的信賴。 他們奉太祖詔組成了這個修訂小組。
翰林醫官院(神宗元豐五年即1082年改稱翰林醫官局)為北宋中央醫藥衛生管理機構,成立年代不詳,其位置、功能和官職設在《宋會編輯稿》:翰林醫官院、宣佑門內東廊,掌管醫藥和詔書治療民眾疾病 讓他在副領域院工作,并以尚藥為御充服務,或加入諸司使者。 直院醫官醫學沒有名額。 醫學的服務態度很差。 加上正官,再加上尚藥,再加上御者,再加上校官,其直院御和正官都是這樣做的,大多由醫官特獎之命授予,還有祇候之名。 可以看出,能進入醫院的人,都是精通醫術的專家,地位待遇很高。 當然是北宋政府重視醫學引起的。
從《開寶新詳定本草》到《開寶重定本草》
太祖敕令劉翰等9人修訂本草藥典是根據唐代的《新修本草》進行的,參考了唐代中藥學家陳藏器編纂的《本草拾遺》、5代后蜀翰林學士漢保升編撰的《蜀本草》等典籍。 《本草拾遺》十卷如明代李時珍所說,訂購陳藏器博極群本、精核物類、繩紕謬誤,找幽隱,兼有藥學理論和實際應用,因此這本書學術價值很高。 《蜀本草》20卷是《新修本草》的補充注釋,編輯韓保升非常精通醫學,精查藥品,解放本草。 《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完成于唐高宗顯慶年間,由藥學家蘇敬主持編纂,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發布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 因為這本書傳世,求藥,羽毛鱗介,不遠的根莖花果,有名的咸提取詳細秘術,博綜合配方術,如前言所述,本經是闕如,但有檢驗必備書。 別錄保存,但智之必正。 該書由藥解、圖經、本草三部分組成,收錄藥物800多種,共54卷,圖文并茂,是大唐政府規定的醫生必讀的書,也是中國古代醫藥學快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但是到了宋初,300多年過去了,這本書的藥解、圖經兩部分已經佚失,本草部分也留下了很少的手稿,而且傳抄中出現了謬誤,所以太祖在開寶6年( 973年)的敕令中修過。
劉翰團隊的修訂,以“新修本草”為藍本,采用“本草拾遺”“蜀本草”相互參證,糾正錯誤,彌補遺漏,修改別名,修改盈利項目,命名為“開寶新詳細定本草”,共20卷。 該書由馬志作注,知制諒蒙、翰林學士呂德森等詳細刊登,宋太祖作序。 第二年,由于本草所新設釋藥類或未經許可,質量不完全滿意,太祖再次下發敕令,要求劉翰、馬志等重新校訂本書,原書頗有損失,翰林學士李官方、醫官王官方、知制誥蒙等校訂 該修訂版改名為《開寶重定本草》(后世經常將這本書和前一本合稱為《開寶本草》,多指后者),序例2卷,加目錄1卷共21卷,記載藥物達983種,其中老藥850種,133種。 至此,北宋初年的第一本官修藥典完成,被廣泛授予天下。 為了印刷術的宣傳,本書改變了前代手工抄寫的方法,改為雕版印刷,使我國古代藥典性本草擁有了第一本印刷刊本。 很遺憾,兩部《開寶本草》都已經散漫。 幸運的是,其一部分被收錄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即《證類本草》)一書中,是神宗元豐年間集藥學大成的著作。
劉翰等人的修訂團隊,由于專業信息嚴謹、學風嚴謹求真,《開寶重定本草》體例嚴謹,為之后宋代其他官修本草著作所繼承。 在這本書的刻版中,用黑白文字,即陰陽文來代替朱墨分書。 白字文案來自《神農本草經》。 盈余復印來自其他有名的醫生家,一看就知道。 唐附今附分別表示藥物是從《新修本草》和《開寶本草》中新添加的。 關于訂單,陶隱居唐本注和今注分別記載為來自《本草經集注》(南朝醫藥家陶弘景編)、《新修本草》、《開寶本草》,可見其學風的嚴謹。 于是,《開寶重定本草》被采用為官方本草80多年,直到仁宗嘉官方年間,仁宗敕令根據《開寶重定本草》重組本草、《嘉官方本草》問世。 這是一個反面故事。
大學者李官方在該書序言中證明了這次修訂的原因和方法:《三墳》書、神農予其一、百藥即辨、《本草》序其錄。 舊經三卷,世傳名醫別錄,互編。 梁弘景在附錄中見其書經、朱墨雜書。 我理解時間。 然后測試了他的功能,為了注釋,列舉了7卷,南國行焉。 被逮捕的唐,不參加學校,增加了藥味八百味,增加到了二十卷。 本經缺失彌補了它,陶氏錯誤地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載有多年的禮拜,又超過400,朱字墨的話,書不一樣。 舊注,那句互為闕。 非圣主撫大同的運氣,永遠沒有疆休,那為什么要改變,正哉! 竭盡全力傳達錯誤,作為定本。 例子是非允,從而皮揚采用陳藏器“拾遺”、李含光“音義”,或者窮來自另一本書,或者告訴醫生,將其進行比較,區別其臧取與否,從而特立新條。 不要從余刊正開始數。 (《宋史·劉翰傳》)可見劉翰等人在這本書的修訂上付出了大量心血,也揭示了修訂任務完成后劉翰加官的原因。
標題:“品讀開封:劉翰與《開寶重定本草》”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