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91字,讀完約7分鐘

1992年4月發布的開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孟子游梁寺,位于開封老城內東北角的一條小街道小巷中,街道作為寺廟而聞名的游梁寺街,已沒有寺廟原有的古建筑。 有市文物保護標志的地方,只有兩塊殘碑(康熙二十八年“整修游梁書院碑”,清嘉慶五年“整修游梁祠碑文”)和面目全非的孟子游梁祠遺址,其他建筑文物無法保護。 但是,它確實是以前流傳下來的中華文化中,具有特殊文化和歷史學地位的名勝古跡,由此開封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國內外更具歷史和文化上的感召力。

1 .從大梁到大宋,孟子仁政之說一千年后有正果。 孔孟所在的先秦諸子時代,是百家爭鳴、大家輩出的時代。 孟子出生于孔子一百多年,他自詡為孔子的信徒。 孔孟之道一脈相承,這也是一代中國人古老的共識。 孟子的一些學術思想確實繼承了孔子,但相當一部分是孟子自己的創造,大大超過了他的先師。 比如孔子提出的社會天條是君君、臣臣、父、子,但孟子不同,他的觀點非常鮮明,民為貴,社稷次之,你輕。 孟子的仁政思想更加表明,他的仁義思想、政治理念可以說與孔子正好相反。 學術界普遍認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書的第一篇《梁惠王章文》中首次被集中提及。 孟子這種從中國以前傳下來的精神資源,具有構建社會制度的巨大潛力。 他本人及其仁政思想,與華夏文明2000多年的歷史相勾結,經過歲月的洗禮,受到上層統治者的部分重視,經過封建皇權的無情踐踏。 開封不僅是孟子仁政學說的發源地,也是其仁政思想推崇的大宋王朝的試驗田。 孟子游梁的故事,趙宋王朝對孟子仁政學說的器重和開封歷史文化特別深厚,與此分不開。

“開封孟子游梁祠(上)”

公元前335年,魏國梁惠王在國都大梁標榜招賢,孟子聞信者而去推廣按照他仁政的說法,梁惠王和后繼的梁襄王,父子倆都不看孟子的主張,結果興沖沖而歸,敗興而歸。 孟子主張的仁政首先作為不待人、不待人的政頒布,只有君子以仁為意、以禮為意,才能使政治清明,人民心悅誠服。 君主不愿意仁政就出兵重地集結,極端稱霸國王,如果暴力沒有出路,誰能制約他們,政治首先是具體而現實的。 從一開始孟子的仁政在封建統治階層就沒有市場。 直到秦始皇漢武,秦始皇坑儒達到了恐怖的境界,沒有奢侈地談論仁政。 到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教,但不僅不是孔子的儒教,也不是孟子的仁政。 進入唐代,韓愈主張孟子應該作為儒家的道統流傳下來,但不被當時的人認同。 關于孟子以前被封的大圣,有學者認為這是持續2000多年的政治陰謀,是至圣壓制大圣、以孔子思想埋沒孟子思想、以胎動扼殺孟子提出的中國最原始民主思想的政治陰謀。 史料記載,孟子對人的封賜與尊崇,使《孟子》一書得以進入官學,其仁政學說的政治命運直到北宋才開始迎來根本性的轉折。 這就是當今學術界所說的宋代孟子升格運動,這項運動也將從一個側面教給我們。 為什么孟子去世千年的游梁寺建于北宋,不是一個之前,也不是之后。

“開封孟子游梁祠(上)”

2 .從孟子升格運動看北宋何時建造孟子游梁祠。 孟子祠建于宋(北宋時期),可以說是一本大眾書。 關于筆者看過的歷史志古籍,現有文獻沒有告訴網友孟子游梁祠建于北宋的哪個時期,具體是哪一年、哪一位皇帝年號。 當然沒有根據不能臆斷。 為了在這個問題上尋找一點線索,探討宋代孟子升格運動是有益的。 說到運動,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國人很敏感,他們大多不聯想物質運動、體育,他們很快就會想到政治運動。 從義和團運動到五四運動,從三反五反運動到一打三反運動,大小不一的名目繁多的政治運動左右著老少國民一生的命運。 政治運動不是現代人的發明,它由來已久,只是稱謂不同,沒有使用現代運動一詞,其屬性也是政治、文化方面有組織、有目的、氣魄宏大、規模宏大的群眾性活動。 宋代的孟子升格運動完全符合這一屬性。 但是,提出這個說法并不是北宋要站穩腳跟,撐起孟子的王安石,而是和我國現代經學大家周一樣。 周同教授( 1898年~1981年),是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史專家,長期在上海復旦大學任教,與周谷城同姓的同學同年在復旦大學任教,被稱為復旦兩周,老師是國內研究儒學,特別是孟子學說的翹楚。 綜上所述,孟子在宋代之前的地位一直是隱性的,不引人注目,他的仁政思想也不為統治者所見,其聲譽和地位更是望塵莫及。 但到了北宋一朝,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孟子升格運動,從此孟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得以確立。

“開封孟子游梁祠(上)”

輿論是運動的先導。 宋初的儒家學者與以前的儒家學者為振興儒學而齊名佛道兩教相比,他們更有理性和冷靜,認真反思佛道不長排,儒學反而成為了替代的原因。 在反思中他們回顧,驚奇地發現,不受人們重視的孟子那里,蘊藏著與時景十分相符的緊迫的思想資源:孟子不僅繼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且超越孔子,以性善論為核心,以仁政思想為核心,心靈修養。 孟子其人的書開始受到北宋朝野上下的廣泛關注和推崇。 其中宋初學者,特別是學者所說的宋初三老師,曾在太學任教的孫復、石介、胡瑛三人扮演著突出的角色。 孟子升格運動有輿論基礎和群眾基礎,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是這場運動的旗手。 這位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變法者、改革家年輕時就專心研究經學,寫了《孟子解》14卷,對大圣尤為尊敬,通曉孟子和孔子的本質區別。 宋神宗非常器重王安石,二度拜師,實行變法,他在宮中大加贊揚孟子,并讓朝廷承認孟子的人書,將《孟子》一書納入官學,與《論語》齊名并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復印件之一 王安石因為在宮中的重要地位,千年前孟子在魏國首都大梁游說梁惠王的仁政治國思想,千年后在大宋國都東京開封,才得到北宋帝王的垂青,首次在治國安民中實施。 第一,始于北宋的孟子升格運動持續到南宋時期。 兩位以上的皇帝是孟子升格運動所需權力的支持,宋神宗趙穎是其中一位以孟子升格為高峰的明君。 沒有皇帝的金口玉言、詔從恩準開始,一國之君作為政治后臺,光靠王安石的各位絕對不能晉升孟子。 1068年即位的宋神宗圣學特別擅長那本書,他按照王安石的建議,改革科舉制度,將《孟子》列入官方教材和科舉的必須考試復印件。 宋神宗還將孟子爵號授予鄒國公。 這是孟子第一次被封位,祭祀孔廟,入廟享用孔子,要求國子監和天下廟學塑造孟子之像,孟子的晉升可謂是極致。 孟子的命運真的與魏大梁、大宋開封有不解之緣。

“開封孟子游梁祠(上)”

說孟子升格運動,孟子游梁祠為什么來到北宋才建成,理由比較清楚。 與至圣相比,亞圣的命運也是在孔子死后一年,公元前478年在孔子的故鄉曲阜建造了祭祀的孔廟。 據史料記載,孟子去世1300多年后,北宋景四年( 1037年),孟子之鄉鄒里建成孟廟,是全國第一座祭祀孟子的祠廟。 我們必須討論孟子游梁祠建于北宋的哪個時期,這是有上限的。 于理、孟子游梁祠開封必須晚建在鄒縣孟廟,其創立時間為北宋景4年后。 兩者都有很強的國家祠廟色彩,像曲阜孔廟和北京孔廟,而游梁祠除了孟子外,還突出了孟子游梁留下的亞圣足跡,這是更為可靠的紀念。 宋神宗一朝如前所述是孟子升格運動的高潮時期,神宗為朝10年,末年為元豐8年( 1085年),因此將游梁祠的建立時間定為北宋景四年至元豐8年( 1037年~1085年)的區間較為合適,以下將更具體地推測時間

標題:“開封孟子游梁祠(上)”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