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72字,讀完約10分鐘

出身于普通人的開封李氏科舉家族

文化氛圍厚重的開封孕育了眾多文人雅士。 晚清時期開封南薰門有一家李姓,上輩子沒有人當官,娶媳婦的女人也來自普通百姓,但李宏謨在開封念書,最先功名去北京當官。 李宏謨繼續教導兩個兒子,引誘他們走上科舉之路,取得了好成績。 結果,短短20多年,他和兩個兒子李象寅、李象辰先后功名,在北京當官,于是李宏謨家換了門庭,成為擁有三舉人、二進士、一翰林的科舉家族。 介紹和研究該科舉家族,探討其形成的原因,對了解晚清科舉制度,發揮開封文化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

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個人認真的學習是開封李氏科舉家族形成的基本條件。 李宏謨在道光晚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精通教育馬虎的文章,所以學業大有進步。 油文案炳章,號為茜航、許昌人、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拔貢。 大意的文成在拔貢前后,在開封杏花園街設立茗香書屋開館上課。 他重視荒廢學問,引誘他們教徒弟經典,關心時局,議論國事。 當時,在茗香書屋學習的有李宏謨、許貞元、徐祥麟、馮端本、馮端人、孫樹、邊乃耕、宮午、高文銘、高文鈞等。 據《祥符縣志》記載,除高文鈞外,其余都有功名,他們取功名后分散在南北各地當官。 其中,最先取得功名的人是馮端本,他列舉于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 李宏謨緊隨其后,被列舉于咸豐二年( 1852年)。 他們倆在咸豐6年( 1856年)進士,李宏謨還成為欽點翰林。 根據馮端書在廣州官方寫的文章,由于他的課友相繼考取人、進士,茗香書屋的名聲大噪。 茗香書屋的學子經常共同討論,相互激勵,結下深厚的友誼,情同手足。 因此,馮端本、李宏謨、徐祥麟、宮殿下午、高文銘等5人朱卷的履歷部分中,應該是說明家族和師長的地方,但例外地列舉了茗香書屋課友的姓和官職。 另外,李宏謨善于教子,是開封李氏科舉家族形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李宏謨不僅知道學習的重要性,而且有學習經驗,所以他經常吸引兩個兒子走科舉之路,取得了好成績。 李宏謨在23歲的考試中舉人時,在朱卷中做了說明。 當時他唯一年幼的兒子是金榜,號為珠囊。 孩子的名字往往反映了父母的期待,約李宏謨希望后人為金榜題名而寫字珠獺的文章。 此后,他的兩個兒子沒有辜負期望,都在20歲出頭功成名就。 長子李象寅被列為光緒元年( 1875年),次子李象辰繼其兄之后,被列為光緒2年( 1876年),光緒3年( 1877年)聯合成為進士。 所以李家父子三人都是舉人,李宏謨和其次子一樣是進士,李宏謨本人還是翰林,他家成了擁有三舉人、二進士、一翰林的科舉家族。 李宏謨父子取得功名后,都在北京擔任官,李宏謨在北京擔任御史,官來順天府丞、李象寅官來內閣書,李象辰中進士后,成為欽點主事,在兵部充實紀念館簽名校對。 李宏謨、李象寅有著作遺留。 《祥符縣志》卷十五為李宏謨傳話。

“開封李氏科舉家族”

據《清代朱卷集成》的李宏謨父子三人朱卷介紹,他家確實是普通老百姓。 《清代朱卷集成》是記載清代科舉考試的大型歷史文獻,該書的《序》著重證明了朱卷的基本包括考生履歷、科部網頁、考生復印件三部分。 在履歷部分,按照規定,必須首先登記本人的姓名、尺寸、排名、出生年月日、籍貫,還必須說明本系圖系,最簡略的也必須注明祖籍女性的三代。 朱卷中,從祖上到兒女,都有同族尊長、兄弟侄輩、母系、妻子系等非常詳細的說明。 李宏謨在咸豐二年( 1852年)的鄉試朱卷上說,自己的曾祖父李芳、祖父李文相都是無效名和官職。 當時,他父親李祥有林文郎的稱號,但只獲得了按慣例贈送的榮譽稱號,是因子、是榮譽,不是李祥本人的實際官位。 李宏謨在這朱卷上,寫明了哥哥李燦林英世、嫂文、守志待斛。 這個具體的證明表明,李宏謨舉手時,和他的先輩同輩的兄弟都是普通老百姓。 但是,隨著李宏謨官位的上升,他的二代和早逝的哥哥都獲得了贈封的官稱。 光緒元年( 1875年),李宏謨的長子李象寅。 據李象寅在朱卷的解釋,李文相、李祥已經諏封中憲大夫,李宏謨的哥哥李燦林去世多年,也送給了中憲大夫,李宏謨的兩個祖母張氏和李氏、母親劉氏和寡母文氏,都送給了恭人。 隨著李宏謨官位的上升,贈封范圍擴展到了李宏謨的曾祖父李芳。 光緒三年( 1877年),李宏謨的次子李象辰中進士在朱卷明確記載,李文相、李祥、李燦林均為中憲大夫,此外,他的高祖李芳,即李宏謨的曾祖父也受到封,成為中憲大夫。 至此,一戶開封的普通房子經過兩代人的努力,發展成為科舉家族。 其形成時期為1852年至1877年,前后共計25年。 具體來說,從1852年李宏謨的中舉開始,經過1856年李宏謨的中進士成翰林,給李家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經過下一代的努力,李象寅、李象辰相繼被列舉出來,直到1877年的李象辰成進士,實現了開封梁普通家庭的華麗轉向,誕生了赫赫有名的開封李氏科舉家族。

“開封李氏科舉家族”

《詞林略》和《祥符縣志》李宏謨記載的不同要點

《詞林略》和《祥符縣志》都被李宏謨記載,但兩部書中記載的要點不同。

《語林編略》是介紹清代翰林簡歷的文獻,由清末榜眼、《清實錄德宗實錄》總學校兼編審官朱汝珍編輯。 開封翰林李宏謨的記述全文如下:李宏謨、字禹三、號仲遠、河南祥符人。 散館改兵部主事,官至順天府丞。 根據這篇簡短的敘述,李宏謨的概況可以看懂,但李宏謨的業績很難看懂。

光緒年間修訂的《祥符縣志》,不僅在競選雜志中具體記載了李宏謨中舉和中進士,還在卷十五《人物》中為李宏謨傳誦。 這部傳著重敘述了他的業績,強調了他就任御史時的大膽事跡。 李宏謨于咸豐9年( 1859年)在翰林院學習完畢后,在兵部工作,擔任督察院浙江道監察御史,升掌浙江道監察御史。 之后,他又擔任戶科、禮科、工科的掌印在工作中給了他。 任職期間為官名,清代六科任職期間隸屬于都檢察院,隨御史成為諫官。 也可以稱為諫官、言官,是指諫官。 之后,李宏謨晉升為內閣侍讀學士和順天府丞。 《祥符縣志》在敘述李宏謨的業績時,除了強調他重視民事猶大之外,還宣傳李宏謨擔任諫官時忠于職守,敢于直言不諱。 《祥符縣志》說:“宏謨在諫垣章凡幾十上。 抗議,是指諫官署,這個記述意味著李宏謨任諫官不辱使命,寫了幾十部關于國計民生的奏折,這些奏折的文案是:防火、杜水患、親君子遠小人、河南饑餓時寫的《河南饑特疏、河南撫臣截南、救濟之 李宏謨寫的勤奮號召,是慈禧因病不顧朝政而寫的紀念儀式。 《祥符縣志》記載了這一折的第一個文案。 勤召一疏大意是朝廷的敬怠、現實世界的治亂所關。 方今軍務未竣工,水旱不斷,冥想(音沉,亦意)今天的日食雄辯到9分鐘,天象變異,特別是驚險。 伏慈禧皇太后的圣體大安每天召見臣工,要求庶政的管理,事情的修明災害可以化。 李宏謨寫下這個紀念,可以證明他有大膽的精神。 當時慈禧的權勢如日中天,李宏謨為了履行御史職責不顧個人安危。 根據《清實錄·德宗實錄》,慈禧之子同治皇帝認為這種折疊是不禮貌的。 我的意圖是從重罰開始,告訴我皇太后開辟廣闊的說話道路時,特別是懿旨加恩免革,仍嚴格申飭。 《清史稿·穆宗本紀二》中記載,從3月上旬開始慈禧太后的弗豫、月余不見早晨。 好的,請御史李宏謨勤奮呼吁。 雖然很冒昧,但是會嚴格責備那個。 李宏謨雖然受到了殘酷的饕餮盛宴,但他履行了御史的職責,敢于直言不諱,備受世人稱贊,名震天下。

“開封李氏科舉家族”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李宏謨父子的著作

開封李氏科舉家族的兩代人,才華出眾,筆耕勤勞,留下了傳世之作。 目前,在國家圖書館發現了4本李宏謨父子的著作。 這是李宏謨著的《茗香社課藝》和《高仲新傳》。 李象寅著的《朝市叢載》和《大字結構八十四法》。

李宏謨在北京擔任高級官員時,沒有忘記制作材料的開封茗香書屋,經常思念開封學習時的師友。 因此,在公余的空閑時間里整理了同學的文章,寫成了《茗香社課藝》一書,12年( 1873年)出版了梓。 他為《茗香社課藝》寫了序,除了記述當時的學習情況外,還著重記述了同學之間早晚聚風雨談心,一日不見會感到不適。 然后,當時高文銘因為理由不能和大家朝夕相聚,李宏謨寫了高文銘的稿子放在文件頭上,看不到那篇文章。 之后,大家都有功名,又分散在南北各地當官,每月不能見面,或者每年、幾年、十幾年都看不到。 但是,他忘不了。 于是,整理同學的句子并加標簽,求文求人,形成了《茗香社課藝》一書。 馮端本還為《茗香社課藝》寫序,開封茗香書屋,因其學子多年寫賢書成為進士而聞名。 所以,這本書為我們研究道光、咸豐時期的開封文化提供了翔實的材料。 李宏謨著的《高仲新傳》是李宏謨在光緒11年( 1885年)為摯友高文銘(字仲新)寫的傳。 那時,高文銘去世六年了。 《祥符縣志》記載,只有高文銘在咸豐6年( 1856年)舉兵,咸豐8年( 1858年)進士,擔任禮部主事。 《高仲新傳》記載了他的家世和人品,敘述了他的文采,特別是高文銘記載了咸豐皇帝狩獵時制定詔書,參與咸豐實錄的編纂。 因此,這本書對《祥符縣志》的研究和晚清人物的開封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開封李氏科舉家族”

李象寅,字虹若。 國家圖書館收藏有署名為李虹若的《朝市叢載》。 《朝市叢載》在清代光緒年間多次再版,是多家媒體轉載的北京旅游指南。 記述了清朝的首都、政府機關、工廠的自由、人物、文化財產、故鄉等。 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清代北京社會的剖面,為研究清代社會、北京歷史和民俗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李象寅是書法家,會寫很多字體。 據后來的人說,他的左右雙手拿著鋼筆能寫字。 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李象寅《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是一本習字帖。 這份帖還簡單地證明了漢字構造書的要領。

標題:“開封李氏科舉家族”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