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5字,讀完約4分鐘

開封條文廟街,文廟街上有文廟,這個在開封沒人不知道。 但文廟到底是什么樣子? 恐怕誰也說不清楚吧。 通常,人們看到的有現存的欞星門和門口折了腿的獅子。 年齡大的人可能在1950年代見過欞星門前的滇池,但對開封歷史感興趣的年輕人只能在舊照片中看到滇池。 這就是文廟給開封人留下的整體印象。

那么文廟到底是什么樣子? 資料顯示,開封府儒學是封建社會的地方教育機構,宋代的國子監(即太學)在城南,金貞時搬遷東南城下,原改為開封梁路學,明洪武3年改為開封府儒學。 之后被淹,永樂五年后搬到麗景門(即宋門)內的西北,明末黃河決口淹沒。 清順治9年,知府朱之瑤改建為市內東北角,左為文廟,右為儒學,即現在文廟街的地址。 康熙六年,巡撫張自德修,十一年巡撫郎廷相、十三年巡撫王日藻相繼修,后有修。 據記載,當時的文廟有大成戲殿7間,非常大,東西廡務7間,后啟圣祠3間,前戟門3間,棱星門3間,外有滇池,左右建有圣城、賢關兩牌坊,街道上排列著天地、古今兩牌坊 廟西為儒學,內有明倫堂、尊經閣等,廟東為儒學教授宅。 當然,這不過是清朝時期的文廟,新中國成立前的文廟有了很大的變化。

“文廟街的文廟”

記載了1927年拆毀鳥居,在文廟內設立一次市民圖書館和古物保管委員會,改為小學,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廟的性質。

新中國成立后,街北欞星門以北舊址改為開封第二初級中學,街南泮池舊址改為開封市北三圣廟前街小學分校和龍亭區市民業余初級中學。 我們去年11月2日訪問的時候,在拆遷中的老房子的廢墟里撿到了兩塊開封初級中學的紅磚。

據說20世紀50年代,文廟有許多文化遺物和建筑,其建筑全部被黃綠琉璃瓦覆蓋。 例如,街北有欞星門,中門高,左右兩捆門稍低,均為拱交替,上觀黃綠琉璃瓦,各門正脊左右鴟尾、垂脊挑角,最盛頭與獅子立,三門之間平頂朱柱4 門崇圣祠一帶、北房5間、東西房各3間,有綠琉璃瓦,有正脊左右鴟尾、垂脊飾最盛頭、立獸、魚、鳥等,都極其精致。

街的南邊有個面包池,石頭柵欄圍著,呈半圓弧狀。 從前,地方的學宮被稱為面包宮,儒童第一次成為府縣的學生員,即秀才,被稱為面包或面包。

資料顯示,開封文廟內有2件國內珍貴文物。 一個是清順治12年重建開封府學儒學紀念碑2封,一個是為了巡撫而時撰,一個是知府朱的瑤撰。 一個是古老的宋二石經殘石和金代女真國書進士題名碑。 宋二體石經是宋仁宗國子監,以易、書、詩、禮記、春秋、孝經為篆隸二體,刻石兩楹,始建于康定元年至嘉六年,被稱為嘉石經。 于和元年聽命于皇侄趙克繼寫國子監石經論語,次年完成學業,世稱至石經元初九經板,落魄而修一次,后學宮渝未至水虧,明永樂五年將該石經遷回開封府學兩廢。 明末黃河決口,多沉沒深厚的泥土,清朝搬遷府學,剩下的碑隨遷,又在建造時給藝磚充了不少電。 光緒《祥符縣志金石志》內只列舉了4塊石經殘碑。 陸續被轉移到省博物館的有孝經殘碑一封,1922年在府學崇圣祠下出土,1923年搬遷。 沿著書的殘碑一封,周易殘碑一封對折。 另一個是金女真進士題名碑,原主碑文用金熙宗(完顏)天眷元年制授權的女真小字國書寫了正大元年進行進士考試的記錄,字體類似漢字正書,但各字由兩三個字合成,如琴譜,極難識別。 羅成開始做注釋。 該碑原位于離城5公里的曹門堤外宴臺河順河廟,清道光經9年光束書院劉師陸訪問考證,不久后搬到府文廟崇圣寺東側。

“文廟街的文廟”

當然,這兩塊稀少的碑現在不存在了。 我們一行人來訪時,鑲嵌在欞星門西側碑文上的有清康熙皇帝寫的功存河洛、嵩高峻極、靈讀安瀾、昌明仁義等7塊石碑。 有記載稱,康熙歲次甲戌秋七月,以遣官御書扁額四道為河南榜樣,敬奉懸恭贊。 并序:嵩山宅五岳中,淮流居四瀆之一,贊美神禹者河洛昭,景亞圣者游梁叫首。 由此可見,嵩高峻極為嵩山中岳廟所寫,靈瀆安瀾為開封桐柏淮瀆廟所寫,功存河洛為開封禹王廟所寫,昌明仁義為開封游梁寺所寫。 康熙筆下后,派遣內閣官員中書穆東格將御筆送往河南臨摹刻石。

但現在被質疑的是,北京國子監也有這4塊石碑,據本人推測,這是開封文廟4碑的復制品。

標題:“文廟街的文廟”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