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5字,讀完約7分鐘

河南大學圖書館的翟桂榮老師告訴我,胡石青也是開封的名人。 后來在采錄關百益的稿件時,得知胡石青也住在柴火街,從關百益的故居住在南路西的房子里。 據說過去門樓、青磚灰瓦、門楠上端隱約可見上面刻著的含園二字,但那年的庭院很深,茂林修竹、水亭臺、曲徑走廊,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在已經不見了。 幸運的是,包括園在內的兩個字能給我們提供豐富的聯想。 據說抗戰爆發后,胡石青搬到南劉府胡同居住。 胡石青是清末民初開封知名人士,民國年間擔任東北大學、天津法商學院等校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長,焦作中原煤礦企業總經理,河南通志總編,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等職,著有《三十八國游記》、《人類主義初草》等,是有影響力的教育家。

少年在自我激勵

1880年9月28日,胡石青出生于通許縣耳岡村。 第一次讀書,女人在玩。 11歲的時候,一年只看了《詩經》的《小雅》的部分。 后來開悟了,一年讀了《大雅》、《書經》、《易經》,13歲的時候讀了《禮記》、《古唐詩合解》七言絕句。 15歲的時候,在家請趙陽生做家教,學八股文,結果一團糟。 后來可以閱讀《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書,自己完成敘事詩了。 他像郭靖一樣愚昧,但勤奮好學,到了17歲那年,《西廂記》差不多能背誦全文了。 1898年,清廷實施戊戌變法,頒布新政,廢除八股,改制經義史論時務政策。 胡石青家里缺少可讀的書,于是把車上的小麥拉到省城開封出售后,買了新書,開始接觸時事書籍和算術。

1899年,胡石青參加了府考,成為初試第一、復試第二、最后考試第二。 院試三場都是第一名。 21歲時在開封參加審查考試,住在大梁書院,其文被審查官欣賞。 1902年河南在開封設立大學堂,胡石青合格。 那年秋天,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京師大學堂。 1906年從京師大學堂畢業后,回到開封,成為河南第一所現代化學校河南高等學堂的學監,以后兼任河南省協商會議局書記長。 在清末民初的中原教育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1909年省教務公所??聘闭n長兼教育官、教練所教師。 1912年底,他被河南省臨時參議會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 1915年他和王擇沙在開封創辦福中礦業學校,該校后轉入焦作。

淡泊名利啟發人民的智慧

1909年河南發生礦難時,胡石青作為礦務會副會長兼人民高級代表,參與了與英國人的談判,順理成章地努力,最后產生了比較積極的結果。

1913年,中州、豫泰、明德3家企業為了與福企業抗衡,通過胡石青等聯合擴張成為中原企業。 1914年,胡石青擔任該企業總經理,王擇沙為贊助。 河南礦事談判于1913年12月召開了決定性會議。 這次會議被稱為中英四方會議,屆時河南都督張鎮芳以河南省談判人員許源、行政公署祝鴻元為河南官方代表,胡石青、王擇沙以河南紳民代表的身份前往北京。 外交部派出嚴鶴齡代表、簽證張肇芬和英國大使館韓務代表及福企業總董在外交部進行談判。 會議從12月19日開始斷斷續續召開到次年3月,談判中的胡石青據理力爭,經過40多次爭論,最后簽訂了具有積極意義的《中原企業福企業經營煤礦業合同》(草案),為民建煤礦窯爭奪一定的權益。 1915年6月,中原企業和福企業組合為福中總企業,實行分采合銷制,胡石青出任中方總經理。 從此中原企業增強了競爭力,很快發展成為河南最大的實業。 (《通許縣志》)

“胡石青:心懷教育救國愿”

胡石青博學多才,但對名利很淡泊。 段祺瑞對他評價很高,被譽為河南人才第一,想任命他為河南省省長,但他堅決不辭職。 1917年1月30日,胡石青創辦《新中州報》,報社地址在行宮前街14日。 該報設有督軍署抄、首長指示、商情等10多個欄目。 每天發行兩張報紙。 報紙的宗旨是支持國憲,啟迪鑰匙民智,不設黨派,促進文明,但實際目的是維護中原企業的利益。

1919年,趙倩就任河南督軍時,逮捕胡石青并監禁16月。 胡石青雖然被關進監獄,但被處理得很淡泊,憤憤不平地看書,讀書心得寫在了《開封中日記》17本上。

不久,胡石青將自費出國旅行,考察別國的政治經濟狀況,拯救貧困落后的祖國。 他自己的話是為了致力于中國的改造,他遠涉大海,歷盡艱辛,多次足跡世界,33個月來,詳細考察了許多國家的風俗人情,訪問了古跡的遺聞,采集了歷史傳說,特別是歐、美、蘇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事 旅行中,他不顧疲勞,一邊考察一邊工作。 回國后閉門謝客,埋頭讀書,出版《三十八國游記》,洋洋灑灑百余萬言,照片千余幀,堪稱宏篇巨著。

梁啟超擔任北洋政府財政總長時,胡石青擔任全國煙酒專賣局總務,1926年擔任教育部次長。

關心河南省災民的痛苦

1931年以后,胡石青深深感受到外患電視劇,投身于抗戰救國的斗爭。 他大聲疾呼:有志之士,除私見外,全體人民團結一致在1939年擔任全國精神總動員委員會委員時,他總是要為各黨派的抗戰而奔走,親自制定抗戰計劃。

胡石青還在關心人民的痛苦。 1938年6月,由于國民黨軍隊撬開花園口,黃河泛濫成災,造成空前浩劫。 豫、皖、蘇廣大地區成澤國,河南受災尤為嚴重。 黃泛區房屋倒塌,人畜死傷的人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 在7月召開的國民參政會第一次會議上,胡石青和王幼僑與參政會其他參政員取得了聯系,共同提出了救濟河南災民的建議。 河南人士電向國民黨中央特別要求救濟的電稿,多由胡石青親手制作。 1939年2月,胡石青和張謇等人組織河南旅渝同鄉會,擔任胡任常務理事。 特別是給中樞打電話呼吁救濟黃河水災,制定了4個方法,大部分被采用了。 那年夏天,河南陰雨連綿,局部地區旱情嚴重,沁河決口,黃河泛濫,造成空前災難。 當時,胡石青擔任華北水災應急救援委員會副委員長,主持救援工作。 除了救援措施之外,他還在參政會第四屆大會上提出了“巨額出錢徹底救濟事件”。 其中河南是抗戰之兵,全國最多,受災災害是全國最悲慘的語言。 10月,他在給中央救濟委員會的信中,談到了河南災害的原因和周邊各省災情的相互影響。 那年冬天,中央救災事務委員會劃撥華北水災救急300萬元,河南共劃撥89萬元。 胡石青憂心忡忡,多次寫書,除要求政府撥款救濟災民外,還提出建設泛堤、移民開墾、生產自救。 由于他的大聲疾呼,河南的災民不僅得到了妥善的救濟,而且當局還修建了一點堤壩,將部分災民遷移到鄧縣等地,以自救開荒不足,緩解河南的災情。

“胡石青:心懷教育救國愿”

1941年2月3日,胡石青在重慶北見町病逝,吊唁者絡繹不絕。 國民黨中央政府為此召開了盛大的追悼大會,甚至國民黨行政院也不得不決議予以表彰。 其文曰:胡參政員石青,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相對于抗戰大計,努力也是宏觀的,據德碩學、士林所言。 由于積勞去世了,預定提交給國府,明令表彰,彰忠蔭案,決議通過。 此文后被國民黨《中央日報》轉載,引起強烈反響。 中共中央也派代表參加悼念大會,送花環,發唁電。

標題:“胡石青:心懷教育救國愿”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