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30字,讀完約8分鐘

北宋疫情概況

瘟疫,老百姓也有病。 “說文解字”對疫情的評論,準確把握了其特點:由于感染,人人都有可能生病。 明末清初傳染病學家吳有性如其《疫論》所述,疫情來襲,延門合戶如德役,人人平均,疫情一旦發生,出于維護社會穩定和自身統治的需要,政府應重視對患者的急診疫情。

北宋時期的瘟疫到底怎么樣? 史料中記載的瘟疫始于太祖干德元年( 963年),終于始于欽宗靖康二年( 1127年)。 現代學者韓毅利用宋代正史、實錄、會會、地方志等多部歷史文獻,重新統計了宋代發生的疫情,認為兩宋時期發生的疫情為204次,其中北宋104次,平均1.6年發生1次。 疫病種類有瘴疫、傷寒、疫病、痢疾、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水痘、天花、瘧疾等多種疫病,所用名稱為疫病、疫病、疥瘡等,通常統稱為疫病、疫病、疫病。 從發生頻率來看,太祖建隆元年( 960年)至神宗元豐2年( 1079年)的119年間疫情發生頻率原則上呈增加趨勢,其中仁宗嘉5年( 1060年)至神宗元豐2年( 1079年)的19年間疫情頻率最高。 從元豐3年( 1080年)到徽宗宣和元年( 1119年)的39年間,疫情頻率原則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 從徽宗宣和2年( 1120年)到欽宗靖康2年( 1127年)的7年間,疫情再次恢復。 從季節來看,北宋疫情在整個四季都有發生,但在季節上有明顯差異,春、夏兩季為多發季節,秋后為冬季最少。

“北宋政府對疫情的防控”

北宋東京與南宋都臨安一樣,都是疫情最為集中的地區。 北宋發生的104次疫情中,東京發生19次,占北宋整體疫情發生次數的18.26%。 其中大流行發生在唐太宗淳化三年( 992年)、真宗咸平六年( 1003年)、仁宗至和元年( 1054年)、嘉五年( 1060年)、哲宗紹圣元年( 1094年)、欽宗靖康二年( 1127年)。 在京師以外的其他地方,大瘟疫主要發生在:仁宗明道兩年( 1033年),南方發生大旱,顆粒無收,饑荒暴發,流民死于饑餓,死于瘟疫,死亡比例為十分之二三。 神熙寧8年( 1075年),兩浙地區疫情暴發,人不論貧富均患病,死亡比例十有五六。 哲宗元7年( 1092年),浙江饑荒疫情復發,蘇州、湖州、秀州三地人口過半死亡等。

“北宋政府對疫情的防控”

重大疫情肆虐,范圍廣,死亡率高,破壞力強,大大超過了家庭和社會的接受能力。 因此,北宋政府對全國各地的疫情采取了一定的防控措施。 由于東京經濟繁榮、人口密集、流動性大,政府更加重視疫情的防控。 當然,靖康二年( 1127年)金人包圍汶川,首都居民因疫情死亡過半數的疫情除外。

良醫出診恩賜藥授方廣設藥店

北宋政府設有負責宮廷醫療、培養醫學人才的機構太醫局(前身為太醫局),為為皇帝服務的翰林醫官院(后改稱翰林醫官局)培養醫療人才,可以說是太醫的搖籃。 但是,一旦京都爆發疫情,皇帝往往命令太醫局和翰林醫官院進行救治。 唐太宗時,東京城設有駐泊醫官,北宋中后期以來,醫官制度進一步得到宣傳,從都城到州縣都建立了這種制度。 發生疫情時,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應當根據法令或者慣例,派醫生進行轉診治療,控制疫情。

唐太宗淳化3年( 992年) 5月,東京城發生疫情,百姓死亡非常多,朝廷為了抗擊疫情發布了3項敕令,通過派遣醫生、給錢、用藥、讓太醫局負責治療等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 其中派醫方面,太宗敕令太醫局選擇派遣10名良醫,分城害病,聽都人說患者,給予湯藥,救病而來者,即看病。 哲宗元8年( 1093年),在北京軍民,偶爾開醫藥,禁止政府體訪,在太醫局派醫生,對班直軍營坊巷進行甄別診療。

賜藥方面,真宗咸平6年( 1003年) 5月,京都疫情復發,朝廷派遣內大臣恩賜藥農。 景德三年( 1006年),涼州西藏部分部落發生疫情,朝廷提供的疫情治療藥物達76種。 大中祥符2年( 1009年),遼國南部暴發流行性腮腺炎,民眾為躲避疫情向南逃竄,進入北宋境內。 為此,真宗下了敕令:醫院開了藥,給河北省一個避疫的邊民。 大中祥符3年( 1010年) 4月,陜西發生疫情,朝廷派遣使者送藥。 仁慶歷4年( 1044年)、慶歷6年( 1046年),湖南中士中瘴熱流行,患病人數甚多,朝廷派太醫看病,或讓太醫決定處方和藥品,送人。

疫情發生時,為了顯示皇恩浩然,皇帝也會表演。 仁宗至和元年( 1054年)冬,開封城疫情肆虐,老百姓生病。 仁宗下令太醫進方,其中有珍貴解毒藥材通天犀,內侍李舜卿要求皇帝留下衣服,仁宗知道后立即粉碎和藥,救濟民眾。

在沒有西醫的時代,疫病的防治依靠典籍和檢驗。 咸平5年( 1002年),真宗頒布詔書說:“醫生治病要根據方論?!?如果動輒用邪惡的方法傷害了肌膚,那就是殺傷論。 可見北宋防疫比較重視科學。 因此,北宋時期,著名的中醫典籍《太平圣惠方》、《慶歷善救方》、《簡濟眾方》、《四時攝生論》等書中記載的驗方是政府免費向民眾推薦的,其中有許多是授權方。 嘉二年( 1057年),仁宗敕令設立醫藥書籍校訂與刻印專業機構??贬t書局,設校醫書官4人,朝散大夫林億等組織名醫收集、整理、考證、校對唐代以前重要醫籍,隨后陸續刊行,并在全國發布。 校醫書有《黃帝內經素問》、《傷寒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金匱要略》、《脈經》、《外臺秘要》等。

“北宋政府對疫情的防控”

為了方便人們買藥,北宋從中央到地方都廣泛設有藥店,平時平價賣藥,疫情時低價銷售或無償用藥。 神熙寧9年( 1076年),王安石下令在東京設立熟藥所(后改稱醫藥惠民局,隸屬于太醫局),經營中成藥專賣。 藥廠根據民間處方加工后作為丸、散、膏、丹等中藥出售,價格也比民間藥店便宜,但之后逐漸在全國普及。 徽宗崇寧二年( 1103年),政府在京都設立了修合藥店,后來在醫藥和藥房、局設立了草藥處,鑒別藥材的收購和質量后關閉。 和劑局還編纂了《太平惠民與藥典》,收入各種成藥處方,以官方藥品標準作為藥物生產的依據。 熟藥店、醫藥和藥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由國家開辦和經營的藥店和藥廠。 在遭遇自然災害和疫情的情況下,兩機構通過實施施藥制度,對防治疾病、控制疫情發揮了重要意義。 今天宋都御街的惠民和劑藥店是沿襲這兩個機構的名稱設立的。

“北宋政府對疫情的防控”

官民出錢隔離以整頓環境

疫情發生后,北宋政府財政專項撥款購買防疫藥物。 真宗時期,中央財政支付各州五十貫,仁宗時期增加到二百貫,之后成為制度。 除此之外,北宋政府提倡募捐,鼓勵商人提供資金支持,勸有錢人使用醫學舍藥,以求早日消除疫情。

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隔離措施很重要。 漢代設有病遷坊,唐代佛門設有病人坊,隔離麻風患者。 北宋時,政府設立了東京福田院、越州病坊、杭州安樂坊等多家官營收養機構,救助生活貧困的鯽魚和孤獨者,隔離患者。 徽宗時期,全國各地廣泛設立安濟坊,隔離患者,處理貧民看病難,效果顯著,還設有居養院,處理鰥孤獨者的生活。

為了防止尸體傳播,北宋政府鼓勵度牒(官方發放給予房屋僧尼的證書),招募僧侶掩埋無主尸體。 真宗特別下詔,仁宗下詔開封,在東京郊外購買地皮,建造公共墓地以掩埋沒有主人的尸體。 神即位后,全國每年春季容易發生疫情的季節,各地普遍檢查有無暴露在野外的無主尸體,發現后由政府出錢埋葬。 此外,自從徽宗開始以來,各地普遍推行漏澤園制度,將因貧困而無法埋葬的無主尸埋掉,作為考核管理好壞的重要文案之一,執行力不高者受到嚴懲。 這些措施減少了感染的機會,有利于疫情的防控。

在防疫過程中,保護公共環境衛生非常重要。 事實上,從史載北宋疫情的解體來看,疫情的發生除了自然災害、饑餓、戰爭等因素外,人口密集、公共環境衛生遭到破壞也是重要原因。 北宋政府也觀察到了這一點。 這是因為它制止和懲罰了侵占河道、亂建、傾倒垃圾、污染水源等行為。 東京城為了防止關巷居民傾倒垃圾、糞便堵塞河流、污染環境,朝廷派負責人到開封府巡邏,發現違禁者,可以按照《宋刑法》的規定處罰。

另外,還需要向百姓推廣提供衛生防疫知識。 北宋政府在人民中推廣派遣專家或醫生博士(太醫局教師),要求人民按時服用防疫藥物。 為了防止疫情在軍隊中發生和擴散,宋太祖時還規定,所有被派往邊疆的將官都要帶去就醫官員,負責部隊防疫和治療。

標題:“北宋政府對疫情的防控”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