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31字,讀完約10分鐘
清代祥符縣指開封。 民國二年( 1913年),河南祥符縣改為河南開封縣。 清代咸豐二年( 1852年),羅景恬任祥符縣令。 但是,光緒年間修訂的《祥符縣志》對他的記載很少,除了在當年的縣令欄里寫上名字外,還以其名義只寫了福建漳浦人、監生7個字。 證明了他的籍貫和出身。 為了研究晚清開封史,特別是太平天國研究河南前后開封地的上層動態和當時清軍的軍需供應,有必要進一步了解羅景恬。 他主開封的時候正是太平天國進攻河南的前夕,所以他的任祥符縣令不久,清軍就知道了,整天為采購清朝政府的武器糧草而奔走。 收集軍需的詳細情況,反映在當時寫給上司的報告書中。 這些信件不僅非常具體地證明了清軍在開封和朱仙鎮籌措軍需詳情,而且生動地反映了相關人物的活動和思想。 羅景恬寫的這些信共計18封(有些信寫完后另一封,共計20封),原件裱好后留存,現收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
有文件要求軍機處折中,在羅景恬調整祥符奉行。 是河南巡撫李在調整山東巡撫期間寫的,咸豐二年( 1852年)五月二十一日寫的。 由此可見,羅景恬從咸豐二年五月開始擔任祥符縣令。 另據清華大學圖書館編《清代代碼高級化記錄集成》,在羅景恬任祥符縣令前,在河南杞縣擔任奉行5年。 他的任祥符縣令時間約1年,又調任清軍同知,派駐朱仙鎮,擔任極其艱難的軍需供應事業。 也許是因為他工作能干有成績,不久就晉升到開封府知府了。 到咸豐7年( 1857年) 5月,羅景恬再次出任河南彰德府知府,一直擔任到同治4年( 1865年)。 據同治三年開封舉人陶應逵朱卷介紹,羅景恬是他的知識分子,羅景恬擔任河南鄉考官。 福建漳浦人羅景恬不僅曾任祥符縣令,此后清軍派駐朱仙鎮,晉升河南兩個重要地區知府,擔任過河南鄉考官,所以他的官宦生活首先在河南度過。
由于羅景恬長期擔任豫為官,全家在開封生活多年。 據說他沒有孩子,有十個女兒。 女兒們成年后,有些人在河南結婚了。 他的長女和開封人裴季勛結婚,另外兩三個女兒和在河南當官的江浙一帶的人結婚,比如他的幼女和在河南上班的浙江桐鄉人金崇干結婚,金崇干和河南淄川撫民分府有同樣的標題。 因此,他的孫子之一開封長大成人。 羅景恬的女婿開封進士裴季勛早逝,因是收稅殉職,受到清朝政府的優待,被授予云騎尉世職。 女婿去世后,羅景恬把失去配偶的長女和兩個年幼的孫子接到家里,教導他們要進行良好的文化教育,做一個正直的人。 所以,兩個裴姓的孫子一直不會忘記祖父養育之恩。 裴季勛的長子裴維在光緒六年庚科會試朱卷上特別注明自己是在慈侍、庭訓和外祖訓下成長的,此外,在講述母親羅氏的家世時,她在鹽運使面板的花翁候補道上,講述了河南杞縣、祥符縣的縣令、清軍的同傳、開封、彰德府的知府的諱景 裴季勛的次子裴維信繼承了自己的兒子,繼承了羅氏的香火。
羅景恬最后的頭銜是鹽運使,即三品官,又有兩個知府。 因為官比較清廉,后面除了住宅和開封郊外的小墓地,沒有其他財產。 曾任開封府知府的羅景恬,其住宅位于徐府坑街的東頭路北,是通向北書店街的4個庭院。 這個家之后,由孫子裴維信繼承。 1920年左右,裴維信將九子裴改名為羅裴、嗣羅。 很快,裴得到了一對孩子,裴維信認為是羅氏的后代,取名為羅啟秀、羅程華。 裴引晚年說,羅景恬除了有住宅和小墓地外,沒有其他財產。 因此,他繼承了羅氏,但沒有繼承任何遺產。 因為他沒有獨立住宅,所以羅景恬夫婦的靈位、畫像被放在裴屋的東邊。 羅景恬夫婦的畫像是兩人并排坐在一起,穿著清代官服的彩色畫像,羅景恬的臉有點瘦。 可惜這件文物被文革破壞了。
《福建通志》、《羅氏通譜》記載了羅景恬的上代,主要詳細記載了其高祖羅士、父羅光的武功。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的“英蘭坂存鈔”中有羅景恬的手印。 《清代官員簡歷》中有羅景恬的父親羅光、二哥羅景鄂的文件,證明了羅景恬作為父兄官員的簡潔。 在近代文壇上,有一點羅景恬的外孫或外孫的后代。
羅景恬先輩的戰功輝煌
后世文人輩出
羅景恬出生于福建漳浦的武將之家,先輩戰功輝煌。 羅景恬祖籍廣東錕平,清初,入籍福建漳浦。 漳浦是福建南部的沿??h,東臨臺灣海峽,與臺灣隔海相望。 所以,漳浦與臺灣的生活習慣很接近,與人交流很深。 清代收復臺灣平定之際,漳浦羅氏因屢行奇功,成為世襲騎都尉的名門。 《清代官員簡歷》中有羅景恬父親羅光的文件,該文件記載羅光先擔任世襲騎都尉,后轉任福建省閩安水師左營都司。 他在干隆四十四年世襲騎都尉后,到臺上參戰大有作為,直到嘉慶元年正月,才補上江南蘇松鎮的標奇營游擊隊。 嘉慶2年3月,為了戰爭的力量戴著花羽。 嘉慶13年7月,增補吳松營參將。 嘉慶二十年,任京口副將(從二貨)嘉慶二十四年,晉升為正二貨的浙江黃巖鎮總兵。 由此可見,羅光能成為二品銜武將的來源是世襲騎都尉。 羅光為什么能繼承騎都尉? 熟悉《福建通志》的羅光傳。 這是因為他的曾祖父,即羅景恬的高祖羅士有軍功,才得到了這個世界的職位。 羅士于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在施瑯征臺灣,成功授予左都督,同時由清廷授予羅家的騎都尉世職,即漳浦羅先生各代均可繼承騎都尉。 羅士的兒子,也就是羅景恬的曾祖父羅鳴淇,繼承了這一世的職位,之后官位上升,最后晉升為溫州游擊隊。 但是羅鳴淇的兒子羅若桐,也就是羅景恬的祖父,拒絕繼承這個職務,于是,羅景恬的父親羅光繼承了這一世。
《福建通志》中詳細記載了羅光襲擊騎都尉世職后的武功。 他在干隆四十四年世襲騎都尉世職后,于干隆五十二年( 1787年)穿臺參戰,因多次戰斗中立下奇功,受重傷,多次因軍功晉升。 該雜志詳細記錄了他受重傷的經過和在御前的傷勢,當對方下雨時,他在鉛中飛過,被帶到胸中,被救起。 越二日開始蘇,鉛子已經埋骨,醫生挖出來,不能出去。 很久以前,傷口開始變平。 所以,嘉慶二年( 1797年)羅光去都晉見時,嘉慶帝奏太上皇在干清宮,詢問了臺戰爭的情況,命令御前大臣檢查傷口。 另外,據說羅光雖然是武將,但重視文化,榮政余閑,不廢吟,在南山任日啟百蹈詩社,與胡長齡、馬有章、馮元錫等合唱,一時成為名流之盛。 武將羅光也有文學著作,他的字是朗亭,所以有詩集有名的《朗亭詩》。
羅光有四子,長子不詳,有次子羅景鄂、三子羅景含、幼子羅景恬。 任祥符縣令羅景恬是武將,但由于其父重視文化的影響,選婿和教育后代特別重視文化素養。 裴季勛朱卷說,他在考人時,雇了杞縣羅景恬的長女。 這證明了在裴季勛還沒有功名和官職的時候,大概裴季勛來自文化底蘊深厚的開封裴氏家族,并且由于本人才華出眾,羅景恬將長女許配給他。 羅景恬有眼光,不久,裴季勛通過咸豐辛亥恩科河南鄉考試的第16位舉人,次年,聯捷成為進士。 羅景恬的另外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有學問的浙江海鹽沈守謙和浙江桐鄉金崇干。 沈守謙文采出眾,官對徐州兵備說。 金崇干為運同面板河南渤川撫民分府。 因此,在上一代重視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下,羅景恬的孫子和孫子的后代文采頗多。 像他開封的四個孫子金紹熙(字述青)、金演繹熙(字巽藍)、裴維(字韻珊)、裴維信(字實甫)一樣,是當時文壇的名人。 清末民初開封時,衡門詩社是一個極為活躍的社區,金紹熙、金演繹熙、裴維信三人為其主要成員,他們三人多首詩被收入《衡門社詩選》和《衡門社詩表選》。 裴維則是京城咫村詞社創始人之一,其《香草亭詞草》現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望海潮》詞由國家博物館收藏,其《香草亭詩草》長期存放在裴先生的老房子里,現已由深圳大學文學院徐晉如先生努力,現已發行。 羅景恬的五婿沈守謙,著作傳世,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有他編纂的《沈氏家譜》(清刻本)、《宗誼錄》(清刻本)。 沈守謙的孫女沈祖,即羅景恬重的孫女,是現代著名女性的語族。 2009年在浙江省海鹽縣舉辦了學術研討會,紀念沈祖先生誕辰100周年,她在文壇被稱為現代李清照。 沈祖的丈夫程千帆,是現代語言學大師。 程千帆、沈祖的孫女、廣州暨南大學文學院的張春曉,即羅景恬的玄孫女,是當代詞壇嶄露頭角的青年學者。
值得深入研究的羅景恬手跡
《英蘭坂存鈔》中有羅景恬的手跡,是文化財產,也是更多的第一手史料。
指英蘭坡、瑛。 瑛、字蘭坡、咸豐初開封府知府、升道員。 咸豐3年( 1853年)瑛幫助河南布政司鄭敦謹嚴在徐州、宿遷辦理糧臺。 糧臺是清代官署的名稱,是行軍時沿途設置的管理軍糧的機關。 羅景恬任祥符縣令或清軍同知時,負責軍需用品供應糧臺的采購。 所以,他經常以書信的形式向瑛報告。 咸豐從3年2月到7月,給瑛寫了18封信,報告了工作,討論了軍事情況,是研究開封近代史不可缺少的第一手史料。
《英蘭坂存簽》的信不是瑛寫的信,而是他收到的信。 他收到別人的信,積累一定程度,成為一本的時候,做裱糊。 目前,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有《瑛蘭坂藏名人尺牘墨跡》142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收藏有《英蘭坂存鈔》,共10封信。 羅景恬寫的18封信的原件經過裱好后被收入《英格蘭坂存簽》。 《瑛蘭坂藏名人尺牘墨跡》中,別人的信中談到了靄人。 羅景恬的字也是青年人,這封信的文案也涉及到了羅景恬。
太平天國研究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守常除羅景恬給瑛的18封信外,還收錄周爾墉、王憲二人給瑛的信共30封,命名為“瑛藏札幌”,這些信加標點和注釋,寫證書,研究太平天國北伐的學術 張守常教授說,羅景恬等三人寫的這些信是太平天國進入河南之前寫的,只有羅景恬的最后一封信是太平軍撤出懷慶后向西走的,其復印件主要是咸豐三年上半年,太平軍進攻南京和遣軍北伐時,河南官的豪紳焦慮不安,不要堵車, 所以,無論是研究太平天國,還是開封近代史,都要深入研究羅景恬的手跡。
標題:“祥符縣令羅景恬”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