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13字,讀完約9分鐘
扎根中原的百年學府河南大學,名師名家璀璨如群星。 我國著名的語言文案學者、美術史論家、書畫篆刻家、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安瀾先生,雖然不是最耀眼的,但他明亮的清輝是一片光學林,至今仍養活著千學子和書壇畫界。
學養成果惠及華夏
安瀾先生( 1902年~1999年)是歷經百年滄桑的國學集大成者,在音韻學、文案學、訓詁學、美術史論等多個行業有重要建樹,取得的學術、藝術成果在學術界被譽為惠及華夏。
安瀾先生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滑縣的紳士之家,1920年進入省立衛輝中學,期間曾受著名學者范文瀾先生之命。 范在解釋嵐的暴字時形象地解釋為日出共米(干米的意思),從此在他的心中播下了研究和探索語言拷貝的種子。 1924年他以優異成績被送往河南中州大學(今河南大學前身)文史系學習。 在董作賓、馮友蘭、郭紹虞、嵇文甫等名師的指導下,于氏不懈追求,朗誦和掌握了大量文史典籍的精要,奠定了深厚的國學基礎。
老師大學畢業兩年后,進入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修國學研究生。 清代以來,國內學者已開始對中國古代音韻學進行系統的研究,但漢魏六朝時期世代更替頻繁,時間跨度長,數百年來,許多學者不敢問津。 立之年于安瀾先生迎難而上,博覽群書、精深研究,一人歷經三年,完成了漢魏六朝古音韻體系研究的專著《漢魏六朝韻譜》,填補了中國漢魏六朝音韻學研究的空白,這也是老師一生的重要代表作。 這本專著于1936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由國學大師錢玄同、劉望遂老師排序。 王力先生為此寫了書評,說這本書的出現非常感人。 1970年,日本汲古書院影印發行了這本書,在海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再版,至今仍是音韻研究者必讀物和校對的基準線。
北京期間,于先生出于對繪畫藝術的喜愛,通過其深厚的古文基礎,對中國古代繪畫理論和技法的優越性進行了系統研究,梳理和隱喻了中國歷代優秀畫論的精要,還寫了《畫論叢刊》(一函五冊),1937年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美術出版社多次再版了這本書。 這本書至今仍是美術院系研究生和美術理論研究者的必備參考書。 正如廣州美術學院前院長郭紹綱所說,40多年來,沒有一本書像《畫論叢刊》那樣不愛我。
老師于1946年回到母校河南大學執教。 1957年以后,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被安排與任訪秋教授一起在中國文科資料室工作。 他歷時7年收集了南北朝至近代著名畫家的22種畫史專著,是經過詳細??本幾摹懂嬍穮矔?兩函十冊),1963年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災禍和于氏都難逃。 他沒有在意自己的屈辱,而是痛苦了十年的時間,并因此猶豫了! 老師文革后期冒著政治風險開始寫的《藝術品叢書》,1982年由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一代畫壇宗師劉海粟為自己寫了一張題簽。
因此,安瀾在20世紀30年代奠定了在國內學術界的地位,之后的《畫史叢書》、《畫品叢書》展示了那一代人的造詣和風格。
詩和書畫的印記是互利的
作為國內有名的書畫和篆刻家,于安瀾先生并不以大家自居。 詩的書畫印記都是他求學之余的愛好和情趣。 老師從小就很有趣,多才多藝。 小時候,他喜歡畫畫,總是很享受表哥的刺繡,經常跟在畫家表哥后面想畫和顏色的組合。 大學期間,他成立了美術研究會,課余沉浸在繪畫、治印的樂趣中。 上海暨南大學美術系主任陶冷月來河南大學訪問講學時,他多次來家求教,與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于先生沉迷京劇,創立劇社,在中州大學和之后的燕京大學學習期間,也有粉墨登場的好故事。
老師早年臨摹了許多前賢名家的繪畫大作,包括其岳父贈送的徽派山水大家姜穎生的山水四條銀幕。 20世紀60年代家里經濟困難的時候,他帶著孫子們遠足,觀賞四季,裝訂秘藏的名勝風景畫,暢游五岳,說擁有百城。 之后多次自費游歷國內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寫生作畫。 他主張繪畫是師法自然,從自然造化中領悟到了繪畫的真正意義。 老師的花鳥畫方法細膩、格調高、色彩明亮,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老師擅長山水畫,其繪畫布局嚴謹、意境深遠、氣韻生動,花甲之年從黃山寫生回來的“黃山人字瀑”,蒼松秀巖、飛流直下,令人嘆為觀止。
安瀾先生晚年以篆書聞名,1980年以書法作品《慶祝建國30周年寫杜工部戲為六絕》入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 的篆書師法二李(即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兼具明清文征明、董其昌、吳昌碩諸家的風格。 其小篆書溯周秦諸體,下及明清各派,筆墨剛柔經濟,結構嚴密,布白疏密,氣韻典雅。 老師在晚年開辟了自己的道路,崇尚篆書圓潤舒展,作品多以古詩詞匯結合,艱苦戰斗,詩書茂盛,觀后傳來金石之聲,仿佛身臨大雅之境。 老師還擅長許多字體,一生要博覽歷代真跡,擇善之后,尋找其源頭,取其精。 多年來,老師的作文稿、詩詞草案、尺牘書信札幌都是用小楷或行書寫的,字里行間流著書法的節奏,是學問與書法的完美結合,極具教養和美感。
于先生說,治印首先需要學習篆書,篆書學得不好,印的品位必然不高。 老師來自齊白石、蕭謙中等一代書畫篆刻宗師,憑借其深厚的小篆刻功底,取法鐘鼎文案,仿漢白文印,對照三晉朱文和皖派印風,布局恬靜、刀法精湛、豐潤、古樸典雅的治印風格 他家至今還保留著他所刻的百家印譜,其中有許多書畫名家、學者、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印,印譜方法大不相同,很美。
于先生不僅學識淵博,還是一個有著幼稚之心的性格中的人,所以經常用詩詞來表達內心。 老師報考燕京大學,刊登了30首含義優美的“燕京竹枝語”。 他一生寫了數百首詩詞,其格調高、修、節奏和諧、寓意深刻。 改革開放后,他與河南大學和開封市的詩詞愛好者共同創立了開封梁詩社,至今仍是古城文化的一大亮點。
傳承,光大書藝文化
為了開封國內外聞名的書法名城,既有一千多年的書法藝術文化積淀,也流傳著歷代文人雅士的工資火。 20世紀70年代,一位勇敢而有遠見的書法界前輩在大相國寺內文化館舉辦了第一屆書法教室,潑了久旱甘霖、筑書城的堅基,為開封市書法藝術的快速發展首次拉開帷幕。 在其聘請的書法名師中,安瀾就是其中之一。
1973年,在著名書法家龐白虹、牛光甫舉辦的書法學習班上,安瀾和多位名師一起,應邀為許多學生授課。 過了七旬的于先生在孫子的陪伴下,夜晚沿著昏暗的小巷,從花井町的家走到文化館。 看到學員們對書法的理論、演變、流派知之甚少,嚴謹鉆研學問的他編寫了《本學名著選》、《書法源流表》等教材,積極參與開封市的各種書法展覽和交流活動,書法界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 市政協前副主席、書法家薛語法深深回憶道,教授上課時用緩慢的聲音低聲細語,旁征博引,讓人感到中毒。 他有幸隨老師等老師南下進入西瀧印社,參加開封和杭州書法聯展,途中拜訪了蘇州、上海兩地書法界的前輩。 于先生都是,還背著畫板寫生。 一路上,和年輕人過日常生活,談治學,循善誘惑,非常謙虛真誠。 老師編輯的教材和親切樂觀的人生態度讓薛老師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我在想乘著夕陽的殘照,彌補時間的流逝。 上了年紀的于先生還四處奔走,組織了文案學宗師許慎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推動了許慎紀念館的建設,并親自撰寫了碑文。 計劃建設圣吳道子紀念館,他陪同家人,沿途顛簸,多次到禹州吳道子家鄉考察,親自帶頭動員書畫界朋友為吳道子紀念館捐款、捐畫。 他的號召和倡導,花木蘭紀念館、張仲景紀念館、張衡紀念館也相繼建成。 為了傳承和發展偉大的中原歷史文化,于氏傾注心血,拼命思考。
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時代,于氏對來求書的人,不論尊卑,一律認真贈與,從來不收潤筆費。 一位南方青年書法愛好者寫信乞求墨寶,送來蘇繡枕套,老先生馬上回禮,把精心繪制的橫幅送給求字者。 一位身份特殊的同事來索取他的書法作品,他高興地動筆。 別人困惑地說:“文革中他整了你,你卻寫給他了?” 于老笑容:他也是迫于形勢,不得已而為之。 直到去世前一年的春節,97歲的于老讓家人把手寫的春聯送給附近的人們。 那個火紅的春聯和老師赤子的心一起,永遠留在古城開封的記憶中。
晚年的于先生很幸福,人們常??吹较莸睦先?,牽著孫子的小手,走在河南大學的校園、鐵塔湖畔,在夕陽下微笑著思考,吟誦著自己的聲音。
人生有限,有空就澆灌小花園里的花。
即使對自己沒有恩怨也很開心,教室少的朋友戴著也可以睡覺。
帶著露春蔬菜變得美味,經過霜凍的桑葉變成新茶。
為什么住在百尺樓頭,沙發容積是房子。
于名海晏,字安瀾,他的名字和水有著莫名的緣分。 那個人也純真如水,海闊天空很漂亮。 他的心也很平靜,波瀾并不驚訝。 他本身就是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百年風雨歷史的縮影。 他本著水滴石穿的精神,鑿井開泉,不斷滋潤國學文化的活水,讓古城后輩也在傳承創新中奮勇前進!
標題:“世紀學人于安瀾”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