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4字,讀完約3分鐘
河南大學的古建筑建于上個世紀初。
1912年9月,河南大學的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開學。 最初的校舍是根據清代貢院改建的。
在貢院,緊密排列的試驗架在風雨中早已破碎,頹敗不堪。 城墻邊,堆滿了逐年堆積的沙丘。 刮風的時候,塵土飛揚,天昏地暗,預備校門位于北和南,是三間官衙式建筑。 右側是接待處,左側是接待處,中央是出入通道。 門上掛著長方形白底黑字大木牌,到河南省立留學去歐美預備學堂,為首任校長林伯襄寫書。
2代校長丁德合就任后,帶領師生整修校園,在校園里廣泛種植花草樹木。
1918年,三代校長李敬齋到任。 他去歐美留學,學習建筑工程和教育行政管理。 回國后,曾參與過北京協和醫院的建設。 就任校長時,李敬齋才29歲。 在他的主持下,河大校區制定了總體規劃。 他擔任校長只有兩年多,但河大以后的建設將首先根據這個計劃圖進行。
在設計圖中,學校所有的建筑物都統一了號碼,這也援引了歐美的風格,以學校的中心道路為界,路東的建筑物是2號,路西的建筑物是1號。
1919年,6號大樓竣工。 這是學校的第一棟建筑物。 因為建設在計劃中的6層位置,故名為6層。
6號樓的極富民初北洋建筑風格、屋頂和整體設計是沿中國以前流傳下來的建筑,嚴謹、對稱。 前廊的羅馬馬賽克柱、落地窗,都是歐式風格。 整個建筑物和地下室共4層,看起來優雅秀麗。
當時的學生說,李敬齋校長驕傲地向人講述過所有的建筑材料,經過精確的計算,直到最后完成,工地上還剩下一塊磚頭。
1925年,7號樓建成。
軍閥混戰時期,時事艱難,但7號樓很經典,被譽為穹頂之檐,中西合璧。 即使是現在,人們還是被幽靜典雅的風采所吸引。
20世紀20年代末,學校面積增加到1000多畝,有南、北兩個校區。
1930年,學校更名為河南大學。
南校門和大禮堂就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 這是河南大學的標志性建筑,也是紀念碑式建筑。
南校門是學校的正門,采用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牌樓形式,雕梁畫樓,渾厚對稱。 建筑物為磚木結構,共設三扇門,中門寬可通往重型卡車,兩側側門拱中門。
校門楠那里,柳體金字題上寫著河大校訓:明德、新民、至善止。 校訓來自《禮記大學》。
大禮堂位于學校中軸線上,宮殿式建筑風格,尺度大而凝縮。
當時,學校建設者有先進的眼光和胸懷,建設大禮堂時,河大有師生500人,而建設的大禮堂可容納3000多人。
而且20世紀30年代初,河南大學的結構基本定型
我既是景色,也是眼球。 法國女作家波伏娃這樣說道。
什么樣美麗典雅的古建筑靜靜矗立在校園里近一個世紀? 這些與新校區相呼應,是一代河大學子熱情與夢想的見證。 因為無數藍子袍的精神、氣魄、神分散在樓、堂、館舍之間,建筑有生命。
2006年,河南大學的古建筑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近代建筑群被明確為全國要點文物保護單位。 被明確為重要文化財產保護機構的共有10所大學。
迄今為止,泥濘的南門、古雅的大禮堂、靜穆的6號樓、典雅的7號樓,都等于河南大學的象征,是河南大學歷史文化的象征。
標題:“河南大學校園中的老建筑”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wh/1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