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88字,讀完約10分鐘
墻面剔鑿拆除 【科技在線】 硅谷是創業的標桿,近期硅谷科技巨頭的不斷收購交易,壟斷性質越來越凸顯,這就像曾經的電子硬件創業,巨頭的壟斷性地位讓小企業更難做大,《vox》刊文指出網絡創業的黃金時代要結束了,繼電子硬件、軟件、移動網絡之后,下一個巨頭有可能出現在網絡之外的行業。 硅谷是這樣一個地方:幾個家伙呆在車庫或者寢室就可以鼓搗出改變世界的公司。1970年代出現了蘋果和微軟,1980年代出現了aol,1990年代出現了亞馬遜、雅虎、谷歌,2000年代出現了facebook。 然而到了年代,創業有干枯的跡象。當然,大家還是在創業。上一家真正成功的大型科技創業企業是facebook,它已經13歲了。 到去年截止,uber似乎注定會成為硅谷新的科技巨頭。然而uber ceo因為不討人喜歡辭職,企業的未來陷入不明確狀態。在過去十年里,還有一點其它的科技企業成立,但是無法達到相同的等級。airbnb是美國估值第二高的創業企業,僅次于uber,價值310億美元,相當于facebook估值的7%。其它一點公司估值更低,比如snap、square、slack。 到底如何了?近我拜訪了硅谷,將問題帶給一點科技高管和創業投資者。 硅谷企業social capital的一名投資者jay zaveri說: 當我們回看1990年代的谷歌和亞馬遜,感覺有點像哥倫布、達伽馬第一次出航離開葡萄牙。 zaveri認為,早期的網絡先鋒摘到了容易摘到的果子,占據了一點利潤豐厚的業務,比如搜索、社會交往互聯網、電子商務。當后來者進入時,比如 pinterest、blue apron 進入時,能分到的東西少了。 其它一點人告訴我說原因不只如此。有些東西會威脅科技巨頭的統治地位,今天的科技巨頭預測威脅更厲害了,能夠搶先發難。如何做到的?它們積極向新市場擴張,當潛在同行競爭對手相對較小時就收購它們。一點批評人士指出,控制網絡基礎設備的關鍵部分,在這方面巨頭們做得更好了,它們封鎖了道路,早期網絡公司需要通過這些道路走向大眾市場。 原本科技產業活躍多變,現在變得更像以前傳下來寡頭了,市場由一點大公司統治,它們站在產業的頂峰,位置似乎越來越穩固了。 科技巨頭早早收購、經常收購 在科技大變革來臨時,dec、sun microsystems、aol和雅虎紛紛倒下,它們曾經風光一時,這些故事硅谷的每一個體都知道。風投家phin barnes告訴我,今天的科技巨頭對自己的錯誤深入研究,不想再犯同樣的錯。 barnes還認為,今天科技巨頭(facebook、亞馬遜、谷歌、微軟)的管理團隊對存在風險的理解更好了。 以facebook為例,高端智能手機推出時它迎來大考。facebook開始是以桌面網站崛起的,當領域向移動設備轉移時,facebook很可能就會成為平庸之輩,正如雅虎一樣。但是扎克伯格清楚意識到觸摸屏移動設備的重大意義,他要求工程師開發移動app,并將這件事當成企業的優先大事。 扎克伯格所走的路跟谷歌是一樣的。2006年,谷歌花了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這個網站當時正在崛起,成為網絡流行的終點站。還有一件事更重要,2005年谷歌收購了當時無人知曉的移動軟件企業android,終為谷歌的智能操作系統奠定根基,成為統治者。 事實說明,這些收購意義重大。排行顯示在facebook之后whatsapp和youtube是網絡大的社會交往互聯網。如果將新聞網站排除,接下來就是instagram。如果這些公司都保持獨立,它們輕易就能威脅大型同行競爭對手,比谷歌、facebook??上?,現在它們都成為了谷歌、facebook帝國的一部分。 亞馬遜也采取了相似的策略。2009年,亞馬遜收購了互聯網鞋店zappos,第二年又收購了quidsi,它是diapers的母企業,這是一個流行的、面向新手父母的網站。 保持獨立的科技企業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 并非每一家科技創業企業都接受了巨頭的收購要約。例如,年扎克伯格向snapchat開價30億美元,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拒絕接受支票,年讓企業ipo,企業更名叫作snap。 為了回應對手,facebook復制snapchat的多個功能。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去年抄襲snapchat流行的故事功能story,不到6個月,instagram自己的故事客戶比snapchat還要多。 不只如此,instagram還抄襲了snapchat的 lenses ,它可以讓客戶拍出古怪的照片,比如在自拍照中將耳朵變成兔子耳,或者是狗耳朵。因為投資者擔心instagram的壓力,所以snap股價下滑。 yelp ceo jeremy stoppelman 拒絕了谷歌、雅虎的收購,年讓企業上市。谷歌為了反擊挑戰者,推出了自己的本地評論服務。按照 jeremy stoppelman 的說法,谷歌利用搜索市場的壟斷地位為自己的本地評論產品謀取不公平競爭特點。 6月份,stoppleman接受采訪時表示: 谷歌開始對分布進行操縱,開始掩埋有機搜索展示的結果。 yelp頁面在谷歌搜索展示的結果中的位置下降,吸引新客戶更困難了。yelp還是很流行的,在美國完全可以保持繁榮,不過stoppelman認為谷歌的行為妨礙了yelp在海外擴張。 因為競爭激烈,獨立創業企業可能會選擇賣身。diapers 母企業 quidsi 開始拒絕了亞馬遜的提議。為了反擊,亞馬遜大幅下調尿布的價錢。 《商業周刊》記者brad stone寫道: 當時quidsi高管將一點因素考慮進去,比如他們所知道的運費、寶潔工廠的批發價,然后計算出亞馬遜的虧損額度,3個月亞馬遜在尿布上虧損1億美元。 quidsi是vc支持的創業企業,它無法承受這么大的虧損,于是企業在年賣身給亞馬遜。 現代花費科技創業企業需要龐大的戰爭基金 典型的網絡創業企業(比如雅虎、ebay、谷歌、facebook)可以用很少的錢啟動,幾年內就可以盈利。 floodgate的一名投資者mike maples說: 創辦facebook時扎克伯格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通常人創業會面臨很大的壓力,扎克伯格卻很輕松,他可以慢慢擺弄自己的創意。 2004年扎克伯格成立facebook,當時運營網站不需要多少錢,即使網站有100萬客戶也不需要多少錢。這樣一來扎克伯格很快就可以盈利,facebook繼續增長,網站的利潤越來越高,這樣企業就有足夠的錢收購新公司。 現在情況不同了。 當投資者意識到它可以成為利潤極高的統治級科技企業,他們就會愿意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確保自己的創業企業能夠統治市場。比較諷刺的是,這樣做會導致市場上的每一家公司更難盈利。 駕乘分享市場正是這樣的,uber與lyft打了很多年的價錢戰,uber燒掉了幾十億美元,較小的同行競爭對手也損失了幾億美元。食品配送領域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公司花了很多錢吸引顧客。 另一個變化在于:老牌科技企業對平臺的控制力更加強,而創業企業要通過平臺接觸客戶。 yelp的stoppelman說: 將你的郵件地址告訴我,我會發郵件邀請你的朋友來facebook。 facebook正是靠這種做法成長起來的。facebook允許別人在自己的平臺干同樣的事嗎?肯定不行。它們會說: 每安裝一次給我4美元,我們每一次會幫你奪取一名客戶,讓你在整個過程中賺到多個錢。 雖然構建線上服務的技術價錢更便宜了,比以前任意時間都便宜,但是要將app或者服務放到潛在客戶面前,公司必需花多個錢打廣告。終,這些錢大多數流向了谷歌、facebook。 革新的屬性正在改變 這些批評的確是事實,但是不要夸大它。雖然現代創業企業面臨很多的挑戰,但是如果創業企業擁有真正革命性的大眾產品,無疑會找到辦法接觸顧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新的大型網絡企業崛起,可能是因為樹立龐大而利潤可觀的線上服務機會有限。 幾個月前,juicero為互聯網帶來多個快樂,這是一家創業企業,銷售高價榨汁機。事實上,這種設備適合超級富豪采用,它居然能夠融到資金,這證明投資者找到對大眾很有吸引力的產品。 juicero只是一個極限范例。再看看近的一點網絡創業企業,它們的產品更主流,比如snap、square和pinterest,盡管如此,在成立初的幾年里,它們的革命性還沒有蘋果、亞馬遜、谷歌那么明顯。 這種事件之前也曾出現過。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半導體制造產業曾經出現過革新大爆炸。終市場暗淡下來,只剩下一點大公司,比如英特爾、三星、高通,它們統治市場。但是硅谷的革新并沒有止步,只是關注的方向不再是硅芯片。 到了1980年代,一點出色的企業成立,比如微軟、adobe、intuit,它們為pc開發軟件。這些企業現在還在賺錢,賺得還很多,連英特爾也在賺錢,只是對于桌面pc軟件創業企業來說,成長的空間有限。 app與線上服務也會觸及同樣的轉折點。在互聯網瀏覽器、高端智能手機上能做的事件也許只有那么多,可能谷歌、facebook、snap已經 鎖定 了重要的市場。 當然,這并不是說革新就會止步。只是革新與我們過去20年看到的大各有不同了。 例如特斯拉,從某一種意義上講,它是一家典型的硅谷公司。企業設在palo alto,招募了多個程序員,設計了多個東西,比如觸摸屏界面、自動駕駛軟件。 從另一個立場看,特斯拉又與硅谷公司不同。蘋果在中國制造iphone,特斯拉在加州fremont運營汽車工廠。uber和airbnb自己不想要汽車和房子,特斯拉花了幾十億美元建造電池廠。谷歌、facebook、亞馬遜繼續掌控在線服務并不意味著會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成為技術創新。 創新可能會向電動汽車和快遞無人機等多個方向轉移,而不是向高端智能手機APP轉移。 硅谷、互聯網、創新是一體的,可交換的,我們早就有習性,但下一次的創新似乎和我們過去看到的完全不同。
標題:“硅谷、網絡、革新是一體的,可以互換”
地址:http://www.mygoodgear.com/kfxw/43834.html